前言
这是一场赵秦两国双方投入了数十万大军,最终也造成了数十万人被杀戮,同时也让武力值报表的赵国迅速的转入到衰退期,这场人间惨剧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秦“长平之战”。相信当各位听到“长平之战”的时候脑海里会蹦出口碑截然相反的两个人,一位是被后人赞誉为“杀神或人屠”的秦国军神白起,另一位是遭到所有人数落和唾弃千年“纸上谈兵”的赵国贵族青年赵括。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长平之战”似乎所有人只听过一个角度述说的版本,那就是“赵括如何无能如何夸夸其谈,白起如何用兵神勇一战屠杀赵国四十万降卒。”
怎么说呢?
今日给大家带来另一个版本的长平之战,各位可以去品味其中的虚实。当然,各位先别管我是怎么得到相关信息的,毕竟在最后我会详细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下面,让我们循着这位年轻将军的泣血自述,去揭开“长平之战”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第一阶段:“我不来,你必死”——朝堂棋局中的情义抉择

赵国朝堂之上,赵王的怒火如燎原之火般蔓延。两大难题压得他喘不过气:其一,十七万大军长期屯驻在外,遇到粮食欠收国内粮草已然告急调度困难,再拖下去恐引发国内动荡;其二,主帅廉颇坚守不出,屡次违抗速战指令,赵王的耐心已至极限。当其流露出换将之意时,武将们纷纷请战。站在人群后方的赵括沉思良久,缓步出列对赵王说道:“我愿前往替换廉颇。”
满朝皆惊,赵王更是连连示意他退下不要胡闹。但赵括的坚持与承诺最终打动了赵王,可没过多久,赵括之母便带着丈夫入宫哭闹,哭诉自己的儿子一无是处不适合带兵打仗恳请赵王收回任命。不过,至于结果如何,无人知晓,我们现在知道的结果是赵括最终还是奔赴上党城替换廉颇。(这可能就是纸上谈兵的由来)

上党城墙之上,赵括望着城外秦军营垒,对廉颇坦言:“你是对的,如果是我也会坚守。”廉颇反问:“为什么是你?”赵括的回答:“我不来,你必死。”
廉颇苦笑着拍了拍他的肩,默然离去。鲜为人知的是二人的背景,赵括和廉颇二人乃是忘年之交。赵括深知廉颇的防守策略并无不妥,纵观整个战略双方实则在打消耗战,可赵国国内粮荒已起,廉颇又坚持守城于是赵王对廉颇的杀意渐浓。在赵括看来,唯有自己接过帅印立功或许能保廉颇一命。若自己能得胜,便可凭军功恳请赵王饶过廉颇。若换其它将领过来,无论是守城还是进攻胜则加官进爵、败则可以推给廉颇贻误战机,无论怎么样那些人未必能为廉颇求下这个情。——这便是赵括那句“我不来,你必死”背后的深情与谋略。

第二阶段:战斗动员——悬殊的君臣默契与兵力博弈
在接手廉颇的十七万大军后,赵括便开始自己的战略计划。首先,赵括迅速展开两项行动:一是修书赵王,言明即将与白起决战,请求增派援军速战速决;二是致信白起,让其将大军后撤并约定在长平择地决战。
不过,当赵王见到赵括的求援信时怒不可遏,他派赵括换廉颇本就是为了速战速决,如今对方一上任竟还要援军,遂断然拒绝。赵母得知儿子前来求援后,拉着老公又去赵王那里哭闹,最终在赵母的多次哭闹下,赵王才勉强答应派去5000精兵支援,真实情况各位都知道这些精锐实则是毫无战斗力的老弱残兵。

另一方面,白起收到赵括的书信后却喜出望外,他自己也再受着后勤短缺的煎熬本就渴望决战,可廉颇这人手握十七万大军硬是把上党城守的严严实实,再拖上几个月自己这边真的扛不住了。这次赵国换帅看来对方也撑不下去换来的应该是主战派,这一思考更让他信心倍增。
当即同意赵括的所有要求后撤至长平摆阵,并火速向秦王求援。秦王在收到白起对目前事态的描述后,深知此事重大,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于是耗费时间进行了全国动员,上至五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娃娃只要是能拿得动木棍的全部动员,此举全国征召能战之士近22万人,在准备完毕后即可开赴前线。

此时的赵括在仔细分析盘算着双方的兵力。因为,赵括手握17万精锐,白起仅有12万秦军。秦军的人数安排的非常巧妙,从人数上看赵军略有优势,但是赵括认为自己并没有把握用这17万赵国精锐,去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白起,甚至有可能会被骁勇的秦军打崩溃。
所以,在赵国大军浩浩荡荡来到预定战场时。赵括随即命令赵军布下防守型的“五军阵”——前军、中军、后军、左军、右军,自己坐镇中军。面对这一防守阵型的展开让远处秦军营垒的白起大呼上当,指着赵军的方向说着骂娘的不断喷着脏话。因为,长平地势开阔,本想利用秦军机动有事突袭赵军,待混乱时一鼓作气拿下。可是,赵军目前布下防守阵型,非常不利于突袭,白起速战愿望彻底落空。
第三阶段:运筹帷幄——军阵变换中的致命陷阱

赵国援军一到,当赵括看到赵王派来的5000老弱援军时,心中一沉。他明白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于秦军速战速决,因为赵王拒绝了他的增援请求,但他不敢赌秦王不会给白起增援。就目前双方态势,自己目前这17万赵军和白起的12万秦军只能说是旗鼓相当,但是如果秦军增援大军一到,自己这边胜负那就难说了。
甚至,自己手下的这17万将士能不能活着回到赵都都难。于是,他果断下令全军变阵,将防守为主的五军阵改为进攻为主的二军阵,分为前军九万人与后军八万人与秦军决一死战。

这里需先解开军阵的奥秘:
五军阵:
布阵时并非是十字形,如果从高处俯瞰五军阵更偏向呈X形,为左前军、右前军、中军、左后军,右后军。它并不是以前军正对敌方中军大营,而是略偏左以前军和右军的缺口正对地方中军大营。五军阵作为冷兵器时代顶级的防守阵型,当军阵布下时对手除非有绝对优势兵力,否则无论是偷袭还是正面进攻都很难破开五军阵。
五军阵的运转方式:(当敌人一部从正前方进攻时,若想直扑中军两翼必然暴露在外,很容易被前军和右军包了饺子,而且左军和后军得知敌袭后,根据中军指挥能马上支援中军或者支援前军和右军。
所以,如果两军人数差不多,五军阵作为防守阵型是无敌的存在。这也正是当赵括布下五军阵时白起破口大骂的原因。五军阵不是不能破,只是除非你有绝对兵力优势,否则面对防守进退自如的五军阵不光难以攻破,甚至会损失惨重。

二军阵:
顾名思义二军阵分为前军和后军,当摆出二军阵时预示着这是一场血战。用战争的语言来说,进攻方就是要告诉对手:“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打穿你。”(正是因为白起看到了赵括摆出了这个阵型,才嗤笑赵括的无能。利用这种不顾防守的阵型来冲击他手上号称大秦锐仕的秦军,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二军阵在冷兵器时代就是一个不顾一切代价的强力进攻阵型,这个阵型没有防守可言。
二军阵的运转方式:首先,二军阵的前军和后军呈纵向排列按指定路线前推,当前军遇敌前进受阻时,后面未接敌的人向两翼展开。请不要误会不是军阵展开是后面的小作战单位的个体展开,就是后方的军队不断的去增加和敌人的接触面积,寻找敌人军阵薄弱的地方,待打开决口之后继续聚拢并前进,就像一杆枪势如破竹的刺向敌人心脏。
可以理解为当枪尖碰到地方铠甲受阻,枪尖会溃缩增大和铠甲的接触面积不断的去寻找铠甲的缝隙,由点进攻变成面进攻。当进攻路线打通时又再次形成枪尖前刺周而复始,直到洞穿敌人整个军阵。
不过,二军阵的缺点就是因为专注于正前方的进攻,侧翼很容易被敌人截断为。当然,若想截断二军阵双方依然对军力人数有直接要求,至少双方实力差不多。

白起见赵括变阵后除了嗤笑赵括不懂战场的事态乱用军阵,更是认为赵括根本不懂得该如何打仗。此刻的他已经认为决战的时刻来临,战机稍纵即逝因此他并没有等待秦国援军到来后再决战的想法。他认为对面这个初出茅庐的贵公子根本就是赵国的无能之辈。同时,他感觉到决战时刻已然来临再犹豫恐生变故。于是,他立刻派出2万轻骑兵与5万轻步兵共计7万秦兵,分两翼包抄到指定位置,待一声令下直接截断赵军的前军和后军,无论到时候赵军前军的回击和后军营救前军的攻击,他这7万秦军必须死死守住截断的成果。待自己消灭赵国的前军后,再与之合兵一处反击赵国后军,说白了就是白起想用七万人的生命换取赵军十七万人全灭的战机。
可能白起永远不知道,这恰恰中了赵括的圈套——他本就想引诱白起分兵,再以绝对兵力优势速胜白起后快速撤出战场。
次日战鼓响起,赵军前、后军呈纵向队列整齐推进。行至战场大概中线时,秦军七万人的奇兵从两侧杀出,2万轻骑兵迅速切断赵军前、后军中间的间隙,5万轻步兵分两线迅速补上将骑兵护在中间,并布下军阵准备迎接赵军的火力全开,他们的目标就是一条—死守,绝不能让赵军前进一步。

可这时,以外出现了。赵军并未出现想象中的慌乱,整个赵军继续按照之前赵括既定的战术计划行事:
赵军后军见到秦军已经布好阵型后立即停止前进,而赵军前军并没有被后方的7万秦军所干扰,在假装混乱等着秦军布好阵型后,在赵括的指挥下加快速度继续冲向秦军中军方向。这一下让已经布好阵型打算拼死一搏的7万秦军陷入两难之境。——若自己追击赵军则背后会暴露给赵军,自己这边都是轻装士兵若运动战腹背受敌极容易溃不成军影响整个战局。若不追则眼看着赵军直捣自己中军大营,而那里只有白起最后的五万重装秦军,在进退两难之际这七万秦军只能寄望于白起那五万精锐的战力。

到此时为止,赵括的战略目的均已达成,对他来说此时的赢面已经到了八成,长平之战自己赢定了。手中这九万赵军对阵白起5万重装步兵,他有十足把握乱军之中将白起杀于阵中。
四阶段:功败垂成——一箭定局的千年遗憾

只见,赵括率领九万赵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直扑向白起的中军大营。骑在马上的赵括甚至已经能清晰看到帐外焦急的白起。此时白起也在万军之中锁定了赵括,于是果断下令所有弩机、弩箭瞄准那黑压压赵军中唯一的白点。一阵箭雨过后,赵括应声落马倒在阵前,胸前插满了近一米长的弩箭,坠马倒地再无生息。

赵括的临阵战死,令赵军前军指挥的五位裨将立刻陷入分歧:其中,三位主张投降白起,认为主将战死前进受阻若秦军那七万人回援自己这边必遭包抄陷入重围;另外两位则坚持虽然主将战死,但战机还在应当继续执行赵括的战略继续进攻,认为胜利必将属于赵军。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投降派抽刀杀死了这二人,主战派被杀赵军前军向白起投降。当得知赵军要投降的时候,白起顿时喜出望外。
但是,此刻惊魂未定的他依然不敢贸然去接受赵军投降,战役还在进行中不光是自己目前没法控制局势,甚至,如果处理不当自己可能会遭遇第二次惊魂。于是,白起为稳住局势他答应赵军前军的投降要求并令其原地不动。

此时,赵军后军始终在等待约定的进攻信号——就是绑着哨子的火箭,白天听哨声晚上见火光本应是万无一失,可此时喊杀声戛然而止,但前军信号却迟迟没有动静。
同样,白起此时不知道的是秦军二十二万增援已抵达,并且早已经展开将战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突然,白起意识到一个影响自身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谋略上他败给了赵国这个叫赵括的贵族公子。作为战场上攻无不克的自己无疑是一个大大的污点,因此长平之战的细节一定不能让其它人知道。于是,为了一己私白起下令屠杀俘虏,只留下了后来增援赵军中的三百多名小孩,并让他们一边听着赵括无能的言语,看着秦军如何屠杀赵军。再将这些吓破了胆的孩子们放回去给赵王汇报长平之战的惨状……

结束语
至此,秦赵长平之战落下帷幕。这场战争本没有多少血腥的杀戮,甚至作为赵军主帅的赵括除了在战前的军事布局之外,甚至都没有和秦军硬碰硬的交锋。千年以来,长平之战的胜负早已尘埃落定,但赵括的形象却在这泣血的讲述中逐渐清晰。是谋略不足,还是时运不济?或许,历史的真相本就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就像赵括一直在说的一句话:”我不是纸上谈兵,我只是时运不济。“
整个述说中赵括有一次非常纠结之处,甚至这个决策让赵括思考了整整一夜。这在整个述说的节奏中绝无仅有,那就是赵括到底该把自己放在前军还是后军?最后,他认为前军关乎与整个战役的关键,将自己放在前军能更好的达成战略目的。
另一件就是在看完赵括的整个述说后对如此谋略过人的赵括我有一个疑惑。于是,我问赵括:“你什么都考虑到了,为什么你没有考虑过换成一般将领的铠甲,而是穿着那么醒目的银盔银甲还配上一个内红外黑的鲜艳斗篷,那么醒目这身东西不适合打仗啊?“。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打仗背负了很多,他要让那些不服自己的将领们看看,作为皇族一样能够冲锋陷阵。自己穿着醒目这样所有人都能够在乱军中看到他。其次,他确实也放不下自己贵族的骄傲吧。“

作者语:
相信很多朋友在对上述内容无限嘲讽之后,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的素材来自哪里?因为,内容过于奇幻并未见诸古籍、网络或者报端。
那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下素材来源的起因。
那是在上世纪的一个夏末的夜晚,暑假快结束的我已然沉沉睡去。这个时候有一位银盔、银甲身着内红外黑漂亮花纹斗篷,身高两米左右的粗壮男子出现在我的梦中。手持一杆小臂粗的红色枪状物,之所以我把它称为枪状物是因为它的枪头看上去就像插了一把小匕首和小臂粗的枪身略显不协调没有红缨。
当时,我不知所措一直在思考这个人是谁?就见此人走到我面前扑通一下冲着我跪了下来,低着头开始痛哭,嘴里喃喃的说到:”我不是纸上谈兵,我只是时运不济。“
听到”纸上谈兵“四个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是谁了,虽然我那个时候读书不多但是对于被冠以”纸上谈兵“大名鼎鼎的无能之辈,千古只有一人—他就是赵括。
但是,当时的我对长平之战的了解,仅限于成语”纸上谈兵“和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军其它并不知晓。
此时的我收拢思绪再次注视跪在地上都跟我差不多高的大个子的时候,画风突变,跪在地上的他胸口位置几乎插满了长约金一米有大拇指粗的箭矢,已经没有了头盔,披头散发七窍流着血,身上的盔甲也破了,斗篷也是破的。依然在哭泣着喃喃自语:”我不是纸上谈兵,我只是时运不济。“
然后,他就带我像看导演剪辑版的电影,一段一段的给我讲述着自己当时的做法。
具体内容前面有叙述,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这次的经历也改变了我的后面的人生,虽然我不知道为何会有如此的梦境。但是,相信一点既然他让我知道他的故事,大概是想用我去讲述他的故事。也正是如此,从那天起只要看到对于长平之战的讨论,我就会说:”赵括,并非纸上谈兵,他只是时运不济。整个长平之战他一开始就被射死了,他并没有和白起硬碰硬过,长平之战的结果只是白起单方面的屠杀。“
最后,这篇文章我并不打算放在历史区,因为我知道他不属于历史。
所以,我打算把它放在都市传说区。主要还是因为素材的来源过于的离奇,在都市传说似乎更加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