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如果,从诸葛亮看三国。

三国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段历史,仅《三国演义》从初中开始,前后就看了九遍。但是,每看一遍吧,就迷茫一遍,特别是当第九遍看完后,我告诉自己这书不能再看了。因为再看很多事情都会被颠覆。

当然,历史这个学科,为什么说是文科?因为它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每个人因为自身的原因对历史的了解都不一样。这就像所有人站在桥上看江水,皆为一人一景。

今天,想聊一下刘备的蜀汉政权的关键人物诸葛亮。我对诸葛亮的认识逐渐变化是因为每看一遍书后,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诸葛亮。下面我们就来就几个问题仔细聊聊:

(一)三分天下,刘备入巴蜀。

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跟刘备指明了一个方针,入巴蜀换刘璋,三分天下,徐图中原。通过这个方针说明了诸葛亮很清楚巴蜀之地易守难攻,但巴蜀进去不容易出来也不容易。所以,才建议刘备待时机成熟时图谋中原。实际上,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就是让刘备苟在益州,好好发展。所以,诸葛亮带兵打孟获他们军事和政治上都是上策。

(二)既已入蜀,目标又徐图关中,留荆州何益?

为什么要留荆州?这也是我看不懂诸葛亮的第一个地方。荆州对计划苟在益州的刘备来说留着没有多大的必要,刘备进入益州后,将荆州还给东吴,自己也可以退守经营永安一带经略。集中力量北出汉中,这时曹魏两线受敌,利用和东吴的时间差可以互相牵制曹魏。在我看来放弃荆州为上策,因为留着荆州就像一把刀子顶在东吴的腰上,永远无法和东吴结盟。这一点诸葛亮应该看得出来。也不会有后来的关羽败走麦城。更不会有张飞被杀和刘备的白帝城托孤。

(三)为何一意孤行五次北伐?耗费蜀汉国力和军力。

这就是我看不懂诸葛亮的第二个地方。三分天下的既定方针就是苟在益州,等机会。机会到了在去夺汉中,这个方针没有错。

但是,220年关羽死、221年张飞死、223年刘备死。特别是223年刘备战败,对蜀汉打击是非常大的。

诸葛亮为什么要在228、229、231、234在国力受损的前提下依然高密度五次北伐?并损兵折将?甚至一定要斩马谡……这作为国家军政一把手来说,并不是最佳决策。可能228年时诸葛亮觉得马谡的能力并不是太重要。

(四)为何一定要斩马谡?

从我的角度来看,街亭之败主要责任在诸葛亮。这么重要的战役,竟然让一个没打过仗的智囊去做前线总指挥打仗,并且还逼着他下军令状。意欲为何?这不应该是一个总揽大局数十年国家顶级谋士所做的决策。因为这个决策,并不是以求稳为出发点,更像是赌。这和诸葛亮为求稳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恰恰相反。所以,我看不懂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布局杀了马谡。马谡可以说是法正死后,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过历练成长起来的顶级谋士。

(五)假设,历史

假设我来谋划蜀汉经略。
在入驻益州后,联系东吴,将荆州大部还于东吴,留南郡一部。或者连南郡也不要全部还给东吴,退守永安修城。长江中下游让曹魏和东吴硬碰硬。
永安派关羽驻守养老,基本上可以颐养天年。
命魏延守剑阁,张飞、马超、黄忠留守成都。
让少壮派向南经略,一遍锻炼一边扩大地盘。
所以,蜀汉第一目标就是苟着!谁也不让进益州,自己也不出去。
若,能撑到五代大乱,以彪悍之军北伐,蜀汉定可克汉中。再造大汉,天下定矣。

发表回复